我们常常引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名言:顾客永远是对的,如果顾客错了,请参照第一条,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,就事论事的说,这是对的。但对于一个小店或者中小连锁企业而言,如果仅仅把顾客作为“上帝”或者将“顾客永远是对的”作为座右铭,是值得斟酌的,因为“服务”只是营销中的一环,不是全部,对小企业来说,摆在眼前的是生存,之后才是发展,才是品牌形象。连锁店最需要的往往不是“上帝”,而是用产异化、整体的消费者需求把握才能取得盈利和消费者的信任。仅仅将顾客作为“上帝”,去表象化一些东西,不但得不到“上帝”的垂青,相反会引来质疑和麻烦。
这还得从一件小事说起。
昨天晚上去店里转了一下,恰巧碰到这样一件事:一个顾客在试耳环的时候把其中一只弄丢了,她对着店员大声着什么。我刚好到了店里,先问店员怎么回事,店员告诉我事情的来龙去脉。我转身问这位顾客,叫她回忆一下把另外一只放在哪里了。她对着我暴跳如雷:我怎么知道?我是顾客,不见了我不知道,你叫你们店里的人找啊,我都没有出去这个门,你怀疑我偷了你的耳环?
我此时也没有办法解释了,一连串的责问,好像都是我们的责任。我就问她:你试的时候是一对,现在剩下一只,我们是要找到这只耳环,也并没有说你偷了?她说:我不管,不见了是你们造成的,你不会看着啊。你也没有张贴告示,说不准试,不准看啊。
店员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就是没有,我问她在什么地方试的?有没有掉到什么地方?比如衣服上,提着的购物袋等等,她马上反击:难道你想搜我的身?
我真的无语了。
此时,我实在有点控制不住情绪了,就回击到:我们现在是想找到耳环,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你弄不见了,难道还不配合一下找回来。再说,店里也不是只为你一个人服务,你弄到哪里去了,你都不知道?
她说:就是不知道。我等着你找出来,只能给你3分钟;我又没有损坏你的东西,只是不见了,我又没有出去过,肯定在店里的,你们快找吧,我要走了。
见到这样的情况,你再争论还有什么用吗?还要不要再做生意了?
其实,那对耳环也值不了多少钱。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:你跟她讲道理,她弄丢了你的东西还理直气壮,全然没有一点歉疚的意思。
我说:算了,你走吧。她说:我是顾客,你赶我走?你怎么做生意的?什么态度?
我承认,那时,我没有控制住自己。我对她说:尊敬的这位小姐,你还用我赶你吗,你是顾客,但你在这里买什么了?你这样的顾客,不要也罢。我做生意不用你教,对你这样的人,还说什么态度!你再不走,我叫保安请你走。
她可能觉得下不了台阶,咕哝了几句没听懂的话,走了……
做零售就是这样,可以考验你的耐心和应急反应。以前也偶尔会碰到这样的顾客,但没有碰见这么离谱的。常碰到的诸如,不知道怎么试用,不问就下蛮力,弄坏了东西就说:你们的东西质量太差了;或者说:不是我弄的,本来就是坏的;你看到我弄坏的吗……让你哭笑不得。
这让我想起某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新闻场景:大概的场面是,一个物业大门旁边有一小块空地,总有人把车临时停在那里,影响车辆的进出,门卫老大爷跟他们说:不要停在这里,影响车辆出入等等,但每天一不留神就有人过去停车,停下就不见人影,让你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。老人没办法,苦思冥想,终于想出一招,在空地的墙上写了这样一条标语:在此停车,全家死光!
门卫老人说:之后,再也没有人在那停车了。
你说,这人都怎么了,没法说。
顾客是上帝?
顾客是上帝?上帝看不见,摸不着,太虚幻,所以说顾客不是上帝,顾客就是人,都是普通的人。要将顾客放在一个对等的平台来对待,而不是顾客高高在上,企业要低低在下,这也是不对的。顾客就是上帝,是一种观念,一种了解顾客心理、行为的思维方式,而不仅仅是落在口头上的宣传口号。
所以说,“说的比唱的好听”的企业,(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)顾客也不要认为是“服务”最好的企业,就算“服务”最好,那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营销伎俩而已。
看过那些今年3.15晚会报道的“亲情营销”的神水和神床没有?他们的服务有多好啊?简直就是比对待自己的亲爹、亲娘还要好百倍,可惜,在这层“服务”的外衣之下,“顾客是上帝”的糖衣炮弹包裹之下,顾客真正得到了什么?
只有处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,顾客才会得到来自内心的尊重。企业对员工、对客户都一样,如果一个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公司对员工非常苛刻,没有人文关怀,我想,这样的企业对消费者又能好到哪里去?
员工不是上帝,那么,顾客也不应该是上帝。从营销、社会学观点来看,我们都是相互依存在这个社会上,不要因为是顾客就要高人一等,我们也仅仅是社会各个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地点、时间的转换。将心比心,也是常说的同理心。
这还得从一件小事说起。
昨天晚上去店里转了一下,恰巧碰到这样一件事:一个顾客在试耳环的时候把其中一只弄丢了,她对着店员大声着什么。我刚好到了店里,先问店员怎么回事,店员告诉我事情的来龙去脉。我转身问这位顾客,叫她回忆一下把另外一只放在哪里了。她对着我暴跳如雷:我怎么知道?我是顾客,不见了我不知道,你叫你们店里的人找啊,我都没有出去这个门,你怀疑我偷了你的耳环?
我此时也没有办法解释了,一连串的责问,好像都是我们的责任。我就问她:你试的时候是一对,现在剩下一只,我们是要找到这只耳环,也并没有说你偷了?她说:我不管,不见了是你们造成的,你不会看着啊。你也没有张贴告示,说不准试,不准看啊。
店员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就是没有,我问她在什么地方试的?有没有掉到什么地方?比如衣服上,提着的购物袋等等,她马上反击:难道你想搜我的身?
我真的无语了。
此时,我实在有点控制不住情绪了,就回击到:我们现在是想找到耳环,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你弄不见了,难道还不配合一下找回来。再说,店里也不是只为你一个人服务,你弄到哪里去了,你都不知道?
她说:就是不知道。我等着你找出来,只能给你3分钟;我又没有损坏你的东西,只是不见了,我又没有出去过,肯定在店里的,你们快找吧,我要走了。
见到这样的情况,你再争论还有什么用吗?还要不要再做生意了?
其实,那对耳环也值不了多少钱。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:你跟她讲道理,她弄丢了你的东西还理直气壮,全然没有一点歉疚的意思。
我说:算了,你走吧。她说:我是顾客,你赶我走?你怎么做生意的?什么态度?
我承认,那时,我没有控制住自己。我对她说:尊敬的这位小姐,你还用我赶你吗,你是顾客,但你在这里买什么了?你这样的顾客,不要也罢。我做生意不用你教,对你这样的人,还说什么态度!你再不走,我叫保安请你走。
她可能觉得下不了台阶,咕哝了几句没听懂的话,走了……
做零售就是这样,可以考验你的耐心和应急反应。以前也偶尔会碰到这样的顾客,但没有碰见这么离谱的。常碰到的诸如,不知道怎么试用,不问就下蛮力,弄坏了东西就说:你们的东西质量太差了;或者说:不是我弄的,本来就是坏的;你看到我弄坏的吗……让你哭笑不得。
这让我想起某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新闻场景:大概的场面是,一个物业大门旁边有一小块空地,总有人把车临时停在那里,影响车辆的进出,门卫老大爷跟他们说:不要停在这里,影响车辆出入等等,但每天一不留神就有人过去停车,停下就不见人影,让你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。老人没办法,苦思冥想,终于想出一招,在空地的墙上写了这样一条标语:在此停车,全家死光!
门卫老人说:之后,再也没有人在那停车了。
你说,这人都怎么了,没法说。
顾客是上帝?
顾客是上帝?上帝看不见,摸不着,太虚幻,所以说顾客不是上帝,顾客就是人,都是普通的人。要将顾客放在一个对等的平台来对待,而不是顾客高高在上,企业要低低在下,这也是不对的。顾客就是上帝,是一种观念,一种了解顾客心理、行为的思维方式,而不仅仅是落在口头上的宣传口号。
所以说,“说的比唱的好听”的企业,(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)顾客也不要认为是“服务”最好的企业,就算“服务”最好,那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营销伎俩而已。
看过那些今年3.15晚会报道的“亲情营销”的神水和神床没有?他们的服务有多好啊?简直就是比对待自己的亲爹、亲娘还要好百倍,可惜,在这层“服务”的外衣之下,“顾客是上帝”的糖衣炮弹包裹之下,顾客真正得到了什么?
只有处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,顾客才会得到来自内心的尊重。企业对员工、对客户都一样,如果一个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公司对员工非常苛刻,没有人文关怀,我想,这样的企业对消费者又能好到哪里去?
员工不是上帝,那么,顾客也不应该是上帝。从营销、社会学观点来看,我们都是相互依存在这个社会上,不要因为是顾客就要高人一等,我们也仅仅是社会各个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地点、时间的转换。将心比心,也是常说的同理心。